无标题文档
 
 
幸福教育与教师的职业幸福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sy        发布时间:2012-10-23

“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了“幸福教育”的重大命题。关心教师身心健康、让教师享受职业幸福,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家庭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在职业文化认同中享受幸福。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形成更加浓厚的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各级党委、政府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学生家长和家庭要打破功利主义成才观的桎梏,尊重教师的劳动和创造。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教师享受教书育人的神圣感、自豪感和幸福感。

  在职业品位提升中体验幸福。要让教师成为学校和教学的“主人”,激发其主体意识和工作潜能。要确立发展性评价,倡导行动研究,加强参与式管理,形成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谐融洽、团结共事的良好氛围,让广大教师充分感受到主人翁的尊严,这样,教师的职业劳动才会从负担转为快乐、从压力转为动力、从职业倦怠转为职业幸福。

  要构建幸福的心理调节机制,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学校要更多地关心教师的情感世界和生存品质,加大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调节、疏导工作,帮助教师提高心理免疫力和抗压力,塑造其洋溢积极精神、充满乐观希望、散发春天活力的心灵。要支持教师参加文化娱乐、健身锻炼等有益身心的活动,让教师在学校这个情感依赖的“精神家园”中,找到高效工作的“润滑剂”和“减压阀”。

  要为教师的职业发展铺路搭桥,让教师与学生一同快乐成长。要通过创优争先、树立典型,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人人争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要引导大家正确认识自我,搞好职业规划,与实施素质教育、倡导“教育家办学”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升华教育艺术,展示职业素养。

  在职业理想实现中创造幸福。教师的职业幸福应该在实现职业理想的实践中收获。把教师职业当作谋生手段的人,会更多体验到来自职业的压力;而热爱并将其作为生命信仰的人,则会更多体验到快乐。只有坚定了终身从教的信念,才能形成理性和自觉,把个人价值、本职工作与社会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淡泊名利、坚守杏坛,敬业尽职,用情用心。

  要增强职业技能。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不仅要有“一桶水”,更要有“长流水”。只有与时俱进,善于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让“知识内存”不断更新、升级,才能因时、因情、因材施教,在保护和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进行知识意义和人生意义建构的幸福旅程。

  要勇于职业创新。要适应时代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坚持教育的人文本性,潜心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及认知规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互动教学方式,把素质教育的要求、任务和内容切实内化为学生的兴趣、习惯和创造精神、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在幸福中传递教育、传承文明。

  马克思早就说过:“历史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工作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为最伟大的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给学生构建幸福的人生,给民族创造幸福的未来,这是幸福教育的真谛,也是教师职业幸福的精髓。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