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读卡伦·荷尼的《自我的挣扎》一书,书中有一句话至今还记得:人无需硬教橡籽长成橡树,只要有适宜的环境,它凭借自己的力量就可以成长为橡树。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要让橡籽成长为橡树,我们只需提供适合它成长的环境就足够了,而无需硬要让它如何成长。换句话说,要让橡籽成长为橡树就要按照橡籽的成长规律办事,千万不要做那种违背规律的揠苗助长的蠢事,更不要干出截掉鹤腿补鸭腿的坏事。
这个道理同样也适合学前教育。如果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橡籽,那么,教育者的责任就是为他们创造出适合他们成长的教育环境,就是要按照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培养。就学前教育而言,就是要按照幼儿身心发育和成长的规律施教,而不能置孩子天真、活泼、善于想象和幻想的特性不顾,更不能置他们鲜明生动的个性和智力差异不顾,甚至把望子成龙的功利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让他们超前学习、过早学习知识而忽视人际交往、情感和态度培养。
我国幼儿园办园出现小学化现象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教育环境这个角度分析,要真正把教育部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的有关精神落到实处,需要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朝素质教育方向发展,要从基础教育的整体出发思考如何办好幼儿园,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就是因为基础教育转型速度较慢,以至于应试教育理念长期得不到有效纠正。
应试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智育为中心教育孩子,把学前教育误解为早期单纯的智力开发,导致智育中心教育思想的产生,进而使学前教育忽视了儿童个性和情感发展。
在我国,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总是要求孩子完成过量的背诵和计算任务,总是把智力发展当作唯一的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教育。孩子背诵好、计算好,就赞扬、鼓励或者拿钱奖励,甚至让孩子经常在亲友面前表演,反之就责罚甚至打骂。这种做法在孩子心灵里早早种下了“厌学”的种子。对此,我们必须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感到厌烦,不要把他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这一点是何等重要!”学前教育应该唤起幼儿智力发展的内在因素,以培养孩子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让他们从一开始就能以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参加活动、游戏,在心灵深处播下渴望求知的种子。
要唤起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在因素,学前教育必须要有趣味性和自主性,而不能强求知识的系统性,不能抹杀孩子的自主发展能力。幼儿园应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活动和游戏的机会,让孩子接受更多的信息,扩大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兴趣。当孩子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时,幼儿园才会成为他们快乐、健康、幸福成长的人间乐园。
人无需硬教橡籽长成橡树,只要有适宜的环境,它凭借自己的力量就可以成长为橡树。办好幼儿园,理念要先行。那就从改变我们教育者的办园理念开始吧,让我们只做我们应该去做的事情,让“橡籽”按照它们自己的成长规律成长为“橡树”(成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