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门课程都肩负着自己独有的教育教学任务,我们只有准确地把握好其本质特征,才能够正确地解读文本,合理地设计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语文学科而言,语文学科的教学设计不仅应该让扎实的文字教学展现魅力,同时还应该让无痕的情感熏陶彰显智慧。
有效的语文教学设计一定要紧扣字、词、句、段、篇,通过听、说、读、写等途径达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那年参加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的情景。当时,我抽到了人教课标版语文学科三年级下册的《燕子专列》一课。面对三年级的孩子,我该怎样设计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呢?在对课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读和理解后,我开始思考:生字是小学低段的教学重点,那么刚刚从低段升入中段的三年级学生该怎样进行扎实的生字教学呢?这篇课文要书写的生字就有14个,到底该抓住哪些生字进行教学呢?经过一番分析后,我发现“洲、瑞、特、涉、骤”等生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并且都左窄右宽。于是,我决定在这节课上指导学生掌握左窄右宽的字的写法。对于5个左窄右宽的字,我打算重点指导笔画最多的“骤”字和最容易写错的“涉”字,让学生触类旁通,提高写字的能力。
词语教学是中年级教学的重点之一。面对“料峭”这个比较陌生的词语,我又该如何设计教学让学生既能理解词语,又能掌握学法呢?于是,我试图教给孩子们联系下文和想象画面的方法来理解词语。我先让学生边读下文边思考,了解词语大意,然后再通过教师的语言渲染引导他们想象画面,感受当时恶劣的气候环境。最后我让学生观看录像深入体会。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学法的渗透以及情感的体验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果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看得见的显性因素,那么人文性则是看不见的隐性因素。人文性一旦堂而皇之地“显山漏水”,就极可能沦落到“贴标贴”的下场,甚至让语文课“思品”化,改变了语文学科的特性。因此,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情感的激发、态度的指引都应该力求无痕,潜移默化地渗透。在进行《燕子专列》这一课的句段教学的过程中,我就尝试着践行自己的这一教学设想。这篇课文的第三、四两段分别从面和点两个角度描写了瑞士居民救燕子的感人场面。在教学时,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多次读书思考,层层推进,深入理解。一读抓“料峭”,通过想象等多种手段体会气候的恶劣;二读抓“冒着、顶着”等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居民们的热心,感受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三读抓“四处”“纷纷”,进一步体会居民们的爱心。学习第四段时我试着用深情的语言来进行巧妙的引导,回环叩击,多次引读第三段的重点语句,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并深刻地感受到恶劣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最后,我还设计了“学生给贝蒂写想说的话”的环节。
秉承着“文字教学,扎实展现魅力;情感熏陶,无痕彰显智慧”的教学理念,经过一番细致的文本研读与精心的教学构思后,我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也终于凭借着这一课的教学完成了自己语文教学生涯中一次完美的蜕变。当我捧回全国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和最佳教学设计奖的奖杯时,我的心中充满了感动与喜悦。